返回 家教资讯 合肥

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

2011/8/10 9:01:00 浏览:645 来源:合肥家教网

 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
  经常看到妈妈们讨论这样的话题,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。大家都说我们处在一个竞争的社会,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竞争,要尽早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,让孩子们了解竞争的残酷性,让孩子勇敢地积极参与竞争,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占一席之地。妈妈们说,从上幼儿园起,到学校,以至走上社会,孩子们哪里不面临着竞争?我们只有从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,就开始灌输给他/她竞争的意识,他才能在社会交往的发展过程中不受人欺负,步步领先。

  其实,正因为这个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,才不用教导给孩子如何“竞争”。即使在动物世界中,同种动物间也存在着竞争的关系,动物天生也会懂得如何参与从觅食到求偶的各种竞争,同时自如地选择在某种情境下与同类甚至异类竞争或者合作。人生来也存在着竞争意识,可以在良性竞争的游戏规则中,积极参与,自由选择,这才是积极的、有质量的人生。人为地向孩子强调竞争意识,反而会起到破坏作用。
 
  看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:亲子园里,一个小朋友看上了另一个小朋友玩了一会儿、刚刚放在手边的一件玩具,上来就拿,哪知另一个小朋友没有放弃,而是动手打了他一下,他没有还手,愣了一下后立即放弃了这个玩具,自己去寻找了另外一件。

  其实事已此,应该算在自然状态上比较圆满地结束了,家长也无需在这个时候介入事件借机教育孩子如何遵守规范。但可以理解的是,被打了一下的那个小朋友的家长,看到孩子没有打回去而是掉头就走,心里不太舒服,虽然孩子没有在意,而是换了一件玩具高兴地玩起来。

  家长很委屈,觉得既然那个小朋友已经把玩具放下了,我的孩子过来为什么不能玩?更难过和担忧的,是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连抢个玩具都不敢,以后如何面对社会的竞争?交流中其他的各位妈妈也纷纷发言,其中占主流的声音是:走上前去,教孩子打回去。我们不欺负人,也不能让别人欺负了!要灌输给孩子竞争意识,不能输在起跑线上。

  其实,这样的一个小故事,和欺负不欺负没有多大的关系。那个孩子虽然玩了半天这个玩具刚刚放在手边,但不一定意味着他要放弃这个玩具了,也许只是哪里痒痒了要用小手抠抠,这个时候另一个小朋友上前拿玩具,他当然要“捍卫”了。话又说回来,孩子们很好地自己解决了一次矛盾,在这个过程中,双方都学到了交往的规则。如果家长硬要走上前去协助,也只是教给他们一些交往的技巧,如尽量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等。但家长如果教给第二个孩子走上前打回去,那是教给孩子竞争吗?这只能教给孩子一种概念,暴力强势。如果双方家长出于同一个“不受欺负,参与竞争”的观念,一个教孩子上前打回去,另一个教孩子再还手,两个孩子最后为了一个玩具,一定要打出个结果,胜利的,是更暴力的那一个。这是家长想要的竞争教育吗?

  在家长们谈论“不受欺负,要培养竞争意识”的时候,其实已经暴露出了家长自己的竞争意识问题。如果跳出我们个人的生活圈子,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,那些竞争力强的社会人士,倒不大谈论竞争意识话题,积极谈论竞争的,往往是在竞争中备受压力的人们,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感到了巨大的压力,甚至感觉到自己处于劣势,才不自觉地把这种压力转移给了孩子,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竞争异常敏感,刻意培养孩子“好强”、“争第一”、“做人上人”的观念。其实,我们身边的那些成功的例子,其成功的原因不是因为当事人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,而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竞争能力,是他们自身的高素质,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。所以家长与其强调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,不如注意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。

  而在竞争这个问题上,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:过多地强调孩子的竞争意识,不会增强、反而会降低孩子的竞争能力,甚至会让孩子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。显而易见,过多地渲染竞争的恐惧,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认知社会,不利于孩子建立与他人的友善、对社会的友善与信任,这种恐惧感会妨碍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,参与良性竞争。还是举上面的这个例子,无论两个孩子哪一个打胜了得到了玩具,孩子们都会清楚地认识到要不遗余力地打压对方,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我打败对方就能胜利,而不是我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取得成功。这种将竞争的胜利过多建立在关注对方失败的基础上的做法,恰恰是恶性竞争的一个基本要素,其实所有的成功,都不是对方的失败,而是自己能力的突破。良性竞争的双方,通过对自己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竞争,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。而恶性竞争,恰恰是竞争双方的自我毁灭。对于每位家长来讲,我们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主动参与竞争,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的时候,一定要冷静想清楚,我们到底想让孩子参与有建设性的竞争,还是毁灭性的竞争?想清楚,到底是孩子没有竞争意识,还是我们自己有竞争恐惧。

关于我们 | 汇款账号 | 服务条款 | 隐私保护 | 联系我们

2024  合肥家教网 版权所有
京ICP备2023024753号-20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,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,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告知!我们将立即删除。


首页

教员库

学员库

联系我们

管理中心